辦學願景與未來發展

辦學願景

本校以「啟動真愛、營造南港、走出黑鄉、 迎向明珠」為社大辦學宗旨,以「形塑真愛、專業、永續之理念,以建立優質的幸 福學習園區」為願景,提供具有全人性、人文性、知能性、藝能性、思考性、啟發性、生活性、社群性、公共性等終身學習課程,培養具有社區意識並樂於公共參與的現代公民,建立友善宜居且真愛互助的健康安全社區。面對未來大環境的需求與創新格局,依本校 2.0 規劃,階段性將資源聚焦於「公民議合」、「地方創智」、「全人照護」 三項實踐路徑。

(一)公民議合:挑選與培養社團領導與志工領袖具有高同理心、高EQ與服務熱忱,並在經營其網絡結點時,能與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建立信任關係、協力治理、共同合作促進社區福祉;以此發展方向,漸次成立「公民創新育成中心」。

(二)地方創智:地方知識學是南港社大過去歷年從在地資產的盤點、記錄到開發與運用,著力最深的領域。未來將整合科技與創生,期望從人文形塑、環境整備,帶出產業發展,進而設置「地方創生與數位服務中心」。

(三)全人照護:南港社大辦學是以「真愛(Agape)」為核心價值,經由「啟動真愛」帶出「公共關懷」,並學習傳播愛與關懷,因而設置「社區關懷中心」,而在實踐社區關懷活動中,發現社區民眾身心靈照護的需要很大,乃決定將社區關懷更聚焦在全人照護之上,未來將漸次充實與整合專業照護能量,期能發展出「全人照護與諮商中心」。

未來發展

本校基於辦學願景、理念及總體辦學目標,及依承辦南港社大 2.0 階段性策略發展路徑之「公民議合、地方創智、全人照護」三項發展主軸,並掌握「社區大學發展條例」之精神與內容,策訂如下六項發展策略:

(一)建構社區關懷體系及健康安全社區

(二)精進優質的教學服務體系

(三)扶植具備公共性與行動力之社團組織

(四)整合社區協力的公民培力體系

(五)發展運用導向的地方學知識系統

(六)實踐以韌性為基礎的適應系統及永續社區

為有效因應社區大學外在環境之改變,以及規劃校務發展方向,本校整體發展計畫(長程、中程計畫)之訂定參酌時代趨勢、社會型態、教育產業、政府政策、校內外諮詢委員意見等因素,從長期性、均衡性以及連續性等角度,訂定本校整體發展計畫;而年度發展計畫(短程計畫)之訂定,則具體檢討每年度計畫之執行與成果,和教育局評鑑委員建議事項,校內教師、學員反映意見,再依據前述辦學願景、六項發展策略為指引,檢視教學與服務資源運用等,策訂年度執行計畫,據以執行。本校長、中、短程發展計畫項目條列說明如下:

發展策略:建構社區關懷體系及健康安全社區

長程計畫(6~10年)

1.發展社區資源服務網絡平台。

2.發展南港健康安全永續社區策略。

3.以社區關懷中心為載體,發展真愛健康社造。

4.以社區關懷服務為核心,發展全人照護。

5.發展多元群體協助服務。

中程計畫(3~5年)

1-1 營造多元文化資源網絡。

1-2 營造關懷網絡諮詢平台。

1-3 以真愛社會為旨,結盟社會公益團體提供社區服務。

2-1 結合社區公、私團體,推動南港健康安全社區。

3-1 辦理社區關懷課程講座及活動,以及社區服務。

3-2 辦理社區關懷種子師資與志工培訓課程,培育多元族群關懷人力。

3-3 規劃多元群體之學習課程或講座。

3-4 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的環境建立。

4-1 發展安護志工學堂、失智症照顧課程講座,以及社區高齡照護服務。

4-2 推廣專業技能類之社區服務與課程,擴大服務場域。

5-1 擴大弱勢與照護者族群關懷服務。

短程計畫(1~2年)

1-1-1參與社區相關照護組織連繫會議,連結關係網絡。

1-2-1以社區關懷中心為基地,作為多元族群關懷諮商場域。

1-2-2 擴增關懷諮詢人力資源,提供關懷諮詢服務。

1-3-1 聯結南港區非營利、教會組織等,提供社區慈善服務。

2-1-1 結合區政議題,推動成德生活圈願景發展-友善廊道計畫。

2-1-2 辦理2050淨零碳環境教育推廣。

3-1-1 賡續組建本校社區關懷服務相關志工社團,進行社區關懷服務志工人才之培力、規劃社區關懷課程。

3-2-1 辦理失智照顧服務相關訓練課程,培育社區照護師資與志工。

3-2-2 與在地聯醫系統、社工組織、關懷據點合作,交流師資與課程。

3-3-1 開設性平教育、健康教育、多元文化等社區議題之相關研習、講座。

3-4-1 協辦南港區失智照顧據點,提供在地安老、延緩失能課程及服務。

3-4-2 與失智共照中心、失智相關非營利組織合作,辦理失智相關講座等活動,推動失智友善社區。

4-1-1 強化安護志工人才培力,辦理安護志工培力-自我探索.挑戰改變、常見身心疾病診斷與治療等課程。

4-1-2 與聯醫忠孝院區合作辦理失智照護服務據點,開設健康促進講座課程。

4-2-1 開設真愛義剪社剪髮培訓課程,巡迴南港區各里、社區發展協會、志願服務中心進行義剪關懷服務。

5-1-1 開放社區關懷中心成為特教班家長諮詢中心,達到關懷與服務的目標。

5-1-2 提供家屬支持團體喘息場域,讓照顧者彼此交流照顧經驗,加深家屬間的互動與情感。

發展策略:精進優質的教學服務體系

長程計畫(6年)

1.辦理終身學習跨域、跨界研討會,以理念與實務,發展領域、學群。

2.發展各類別課程教學研究論述與課程教材。

3.發展教師教學研究團體。

4.建構教師對成人教育理念的整體規劃及論述能力。

5.落實教師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目標的認同與實踐。

6.深化教學設計,符應社會發展趨勢,推動數位教學教材發展。

中程計畫(3~5年)

1-1 結合地方特色鄰里資源,整合跨學群、跨區域,規劃社區創新課程。

1-2 鼓勵教師跨域學習,規劃特色學群系列課程發展。

2-1 鼓勵教師累積專業論述及訂定研究文章出版計畫。

2-2 各類別課程學習成果與課程教材出版。

3-1 促進各類別教師教學共學社群發展。

4-1 培育教師發展成人教育專業知能及教學技巧,滿足學員學習需求。

5-1 輔導教師規劃社區本位教學內容,引導學員深入了解地方知識,參與公共事務。

6-1 發展全方位數位教學教材及內容,延伸學員學習軸線。

短程計畫(1~2年)

1-1-1 辦理教學研究與課程發展研討會,依地方與學校特色,規劃各領域重點展目標,及設計學群、課群架構。

1-1-2 推動社區大學學習成就認證、學習證書發給政策之實踐。

1-2-1 依領域範疇,結合學校特色發展,逐步推動學群概念之系列課程發展。

1-2-2 提供教師每學期免費選讀1門課程,教學相長,並加深教師彼此交流。

2-1-1 辦理教師研習課程與活動,提升教師視野與多元性,累積專業論述。

2-2-1 依據教師進修增能相關協助措施及獎勵辦法,鼓勵教師出版教學教材。

3-1-1 組立教師共學社群,促進課程共學,活化教學;遴選研究教師,建立各領域教學研究群組

4-1-1 開辦教師成人教育專業知能研習,鼓勵教師參與校內教學觀摩,及校外教育專業知能相關研習。

4-1-2 辦理教師共學交流,發展教師共學組織,共同研發成人教育教材,精進教學技巧。

5-1-1 發展協同教學機制,強化教師教學內容融入地方學。

5-1-2 引導教師走入社區,參與社區發展計畫,帶領學員了解公共議題。

5-1-3 設計學群師資連結發展,共同參與規劃辦理南港地方學研討、美學論壇、南港傳奇音樂劇等核心活動。

6-1-1 培訓教師發展數位教材能力,增進數位應用能力,豐厚課程多元展現。

6-1-2 輔導教師自製教學成果影片及招生宣傳電子文宣。

6-2-1 辦理數位教學之相關研習,輔導教師提升數位能力及編輯數位教材。

6-2-2 優質課程影片、數位課程與教材之建檔與資料庫管理。

發展策略:扶植具備公共性與行動力之社團組織

長程計畫(6年)

1.發展成為南港區專業志工知能培訓基地。

2.發展南港軟實力-社團合作發展計畫。

3.扶持社團經營永續性發展。

中程計畫(3~5年)

1-1營造各級志工、社團服務網絡。

1-2規劃公共性社團之培訓課程及社區參與,輔導社團進行跨域培訓。

1-3完備專業領域志工、社團組織。

2-1設計南港社團合作計畫暨培力課程。

3-1設計能結合南港社團發展與地方特色之社會企業化發展培力課程。

短程計畫(1~2年)

1-1-1 依據社團輔導暨管理辦法,鼓勵學員組織服務性社團,提供組織能量,主動走入社區。

1-1-2 參與社區節慶活動,增加志工、社團與民眾聯結。

1-2-1 開設社團相關培力課程,促進參與社區活動,強化志工社團與社區的連結。

1-2-2 進行社團師資認證制度,培力地方人才,運用在地資源發展地方特色。

1-3-1 創新成立公共性社團聯誼會,以達成社團間策略聯盟、發展多元素養,及成為與學校對話、協力之平台。

1-3-2 每季舉辦公共性社團聯合會議,串聯社團組織運作分工,提昇服務品質。

1-3-3 協力營運社團聯合辦公室。

2-1-1 鏈結南港社區組織,整備社團活動,規劃「整合性社區友好服務」方案。

2-1-2 符應本校全人關懷策略,整合義剪、安護、導覽、里山田園等社團資源,擴大社區服務能量。

2-1-3 聯合辦理社團動能培力課程。

2-1-4 規劃「社大處方箋」活動,進行跨社團之服務設計,營造社區友善環境。

3-1-1 建構各社團使命目標,規劃社區服務方案,支援專業培力。

3-1-2 辦理跨社團共識營的研習,凝聚社團向心力及專業度,讓服務升級,變成永續的良善循環。

發展策略:整合社區協力的公民培力體系

長程計畫(6年)

1.實踐公民培力內涵,發展公眾議合公民參與模式。

2.建構地區文史與自然環境基礎調查人力資料庫。

3.建構終身學習夥伴網絡共學平台。

4.發展南港願景躍升聯盟。

中程計畫(3~5年)

1-1 設計融入式行動學習,強化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職能。

1-2 規劃提升社區自治能力計畫,擾動社區,連結社區領袖倡議公共議題。

2-1 規劃、設計地區文史與自然環境基礎調查人力資源培力計畫。

3-1 營造終身學習夥伴共學網絡。

4-1 營造南港區願景躍升聯盟夥伴網絡。

4-2 社區公共議題形塑。

短程計畫(1~2年)

1-1-1 辦理跨域、跨校共學活動。

1-1-2 辦理公共性社團共學交流活動。

1-1-3 培力各社團社員擔任座談會之發表人,策畫及執行在地生活系列活動,強化社團能量及公共參與之意識及能力。

1-2-1 持續擔任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官學聯盟合作夥伴。

1-2-2 推動公民養成,執行「台北市南港區區政議題」計畫,進行區政議題之蒐集、分析,規劃願景,促進在地發展。

2-1-1 辦理南港地區文史調查人才培力。

2-1-2 建立地區文史與自然環境基礎調查人力資源。

3-1-1 持續與北市各社大、部大及社區組織等串聯,建立夥伴共學網絡。

3-1-2 辦理與臺灣美術協會等組織之跨域共學,建立夥伴網絡。

4-1-1 南港願景躍升聯盟網站新聞與報導內容彙集發佈。

4-1-2 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、台大城鄉所建立夥伴網絡、南港長照資源網絡等建立合作關係。

4-2-1 辦理社區公共議題座談會,形塑公共議題關係網絡。

4-2-2 串聯社區組織形塑地方創生概念。

發展策略:發展運用導向的地方學知識系統

長程計畫(6年)

1.發展南港地方學知識系統。

2.推行社區美學文化發展。

3.推展地方創生,活化地方特色產業。

中程計畫(3~5年)

1-1 辦理南港地方學資料之相關研究與組織。

1-2 規劃以應用導向為主軸的發展策略。

1-3 辦理南港學研究相關人才培訓。

2-1 規劃融入式課程設計,強化文化公民參與公共美學事務的意願。

2-2 從文化藝術和審美的角度切入,建構具文化藝術和審美的公民共同體社會。

3-1 整合社區地方資源,開啟社區學習動能,激發創意。

3-2 設計主題式社區美學活動,創意發想社區文創產品。

3-3 運用活動設計,藉由走讀模式,吸引外來客認識南港並帶來觀光商機。

短程計畫(1~2年)

1-1-1 召開相關會議,辦理論壇、研討會,進行南港學相關論文募集。

1-1-2 維運「南港願景躍升聯盟-南港地方學」網站,系統性彙集地方資訊。

1-1-3 持續建構南港地方學論述及知識系統。

1-2-1 持續整合本校師資群,自主規劃開發南港區新的步道及特色遊程。

1-2-2 持續建構南港人文、生態數位走讀系列路徑。

1-2-3 發展以地方知識為基礎、凝聚社區認同之各形式社區遊戲。

1-3-1 進行田野調查、環境教育等人才培訓,持續累積地方學資料。。

1-3-2 運用社區地理資訊系統,進行社區資源盤點,建構社區故事地圖。

2-1-1 持續辦理社區美學教育-南港美學論壇。

2-1-2 持續辦理南港傳奇舞台音樂劇,運用藝術與表演記錄歷史。

2-2-1 策畫走入地方的行動美學,舉辦「南港的長路短街」,一起記錄地方。

2-2-2 持續經營生活美學FB社團「就是i畫話」,推廣人文藝術。

3-1-1 持續辦理促進地方發展相關系列座談會,激發社區民眾的想像與願景。

3-1-2 持續推動地方創生延伸架構之社會創新實踐,產出社會價值與影響力。

3-2-1 辦理主題式社區美學系列活動,催生社區文創產品。

3-2-2 結合美學活動與里山田園社,生產自製香草茶包,落實「生產、生態、生活」之經濟面與文化面。

3-3-1 與區公所活動結合,每年舉辦「文化地景導覽」活動,推廣南港在地之美、人文歷史及特色資源。

3-3-2 每年主動設計不同路線之走讀課程,推廣在地特色及城市發展政策。

發展策略:實踐以韌性為基礎的適應系統及永續社區

長程計畫(6年)

1.發展與整合南港社區、校園環境教育。

2.建構南港韌性城市調適策略。

3.發展南港里山概念社區。

中程計畫(3~5年)

1-1 建構社區生態系統調查能力。

1-2 建構環境教育人才暨課程資料庫。

1-3 辦理南港區環境教育課程。

2-1 南港溪流埤塘生態環境等水資源資料庫建置。

2-2 韌性城市認知建構。

2-3 氣候變遷議題建構。

3-1 推動南港里山都市田園計畫。

短程計畫(1~2年)

1-1-1 促生社區生態系統調查團隊。

1-1-2 結合區政議題,發展南港區生態教育園區倡議。

1-2-1 與學術機構結合,透過課程、社區活動與專案導入等方式設計教案,逐步建構環教人才暨課程資料庫。

1-3-1 辦理臺北市南港區環境教育推廣系列活動與課程。

1-3-2 辦理主題式環境教育推廣系列活動。

2-1-1 整合南港水路、埤塘、生態綠廊道等資料,建構南港環境資料庫。

2-1-2 辦理山豬窟大坑溪資源盤整與調查工作坊。

2-2-1 辦理南港韌性社區推展課程、活動與工作坊。

2-2-2 辦理零碳生活社區踏查工作坊、觀察工作坊。

2-3-1 與山水綠公園合作辦理「創能儲能節能」、「生態教室」等推廣講座。

2-3-2 辦理「在田園城市中發展韌性社區-以氣候變遷為例」工作坊。

3-1-1 辦理南港區小田園計畫。

3-1-2 辦理田園城市議題相關講座活動。

3-1-3 申請OPG打開綠生活改造組,進行舊庄店仔口農園改造行動。